当前位置: 真空闸 >> 真空闸介绍 >> 印尼不再出口棕榈油,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历
从年5月起,世界各国可能都面临脂肪短缺的问题:人造黄油、廉价奶酪以及许多食物的“廉价替代品”将从货架上消失。
因为这些产品大部分是用棕榈油制造的,而印度尼西亚总统已经宣布“无限期”地全面禁止棕榈油出口,其目的非常平简单明了,甚至合情合理——“必须确保(印度尼西亚)国内有足够的食用植物油供应”。
由于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国,印度尼西亚的这一决定无疑是在已经十分危险的国际粮油市场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已如附骨之疽(请原谅我用这么一个词语来描述现有的国际贸易基础条件)一般的时候,没人能够逃脱一个原料供应国被制裁或人为地不提供原料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谈及印尼禁止出口棕榈油对现在世界的影响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曾经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用于论证苏联“食品质量低劣”的一句名言:
“如果引入苏联(早期)的GOST标准,货架上将是空的。”——帕维尔·格鲁季宁
这是一个事实,毕竟以当时的生产力,无法满足保证价格低廉的同时,还能得到质量极高的天然产品——这意味着,苏联时代的定价下,食品的生产是彻头彻尾的亏本生意,还会造成对原料的极大浪费。因此,在苏联后来的GOST-74规定中,仍然允许使用液态植物油通过氢化制造人造黄油。
当然,这与食品本身的质量无关。在现在的全球状况也差不多,各国的廉价黄油基本都以植物油氢化物作为动物脂肪的廉价替代品。
但随着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推进,全世界的植物油生产也出现了严重的“集中”化。这次印尼的“优先保供”合情合理,但同时也在促使国际粮油市场的价格继续上涨。
毫无疑问,在此时传统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陷入了彻底的泥沼之中——其假设中,由“绝对理性的消费者”(不存在的东西)、“绝对理性的生产者”(同样不存在的东西)在“绝对公平的市场”中。套用一则著名的物理学与天体学笑话,那就是——“它只对真空中的球形鸡有效”。(根本不存在)
当然,这一问题并不新鲜,早在一百年前,亚当斯密的信徒们就竭力而徒劳地寻找着他们导师理论适用于现实的可能,但最后往往也会陷入“顾左右而言他”的诡辩之中。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如同我之前所说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的信徒们很喜欢将环境设计在一个“不存在的真空球”内,并在其中精心推演一番,最终宣称“我们找到了理论上的最优解”。
当然,这种问题本身也并不局限于亚当斯密及其信徒,在许多经济学领域都有。不过考虑到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先有结果,想办法论证过程”,又得不到完整的先决条件,这么做也确实属于无奈。
但在上世纪乃至于本世纪中,用这些不算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大吹大擂,鼓吹制度优越者就是另一回事了。
在上世纪80-90年代,冷战末时,欧洲与美国利用自身经济实力的雄厚,鼓吹自身的优势来源于“制度的优势”(而非事实上以百年计的殖民统治与吸血)。借助这样的大前提,大肆攻击苏联的“经互会内分工制”是打压他国经济发展。
进而将残缺与局限性明显的“市场经济学”带到苏联,利用种种手段“推而广之”,直接导致了年开始的“苏联经济大崩溃”。
进而大肆宣传苏联解体前后的几年中,飞涨的物价、空空如也的货架作为论证“制度优势”的进一步证据。
殊不知事到如今,美国推行其主导下的“全球化”与苏联当年推行“加盟国分工制”有何区别?如果有所区别,却又为何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指手画脚?却又为何对中国援助非洲工业的发展抱有如此的敌意?难道仅仅是因为这一行为能动摇“全球化”的主导者?
睁眼看看吧,在欧美主导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下,在年的美国、年的欧洲不是一样在出现空空如也的超市货架吗?此时此刻,鼓吹“自由经济学”的那群人又到了哪儿去?
当然,“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部分信徒可以指责印度尼西亚,说他们“单方面的停止了供应,导致了经济模型的破坏”。没错,但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供应占全球供应总量的一半以上,出口额却相当之低。
同时,由于棕榈油种植园经常还会遭到欧洲与美国以“破坏森林和濒危动物栖息地”为名的大加指责乃至制裁。年时,印度尼西亚政府被迫停止发放新的棕榈油种植园许可证。这又是谁“单方面地破坏了经济模型”呢?
我相信我就算不说,大家也都知道是谁。毕竟,经济学在某些国家那里,只不过是用于攻击他人的武器,而非一门真正需要尊重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