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闸

粤语乐坛兴盛与衰落,下一步将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3/2/10 19:49:38   

华语流行乐坛出现过一种全球流行乐坛罕见的现象,那就是一种大多数国民听不懂的方言成为了引领一个时代流行音乐趋势的主流声音。从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在中国它真实地存在着,并至今让人津津乐道,诸多经典传唱至今,这就是粤语歌曲。粤语歌曲也是香港流行乐坛的象征,它见证了以流行音乐为代表之一的香港商业文化的兴盛与衰落。

究竟哪首歌是最早出现的粤语歌,还存在争议。年,“筷子姊妹花”成员仙杜拉演唱了由顾嘉辉创作的电视剧《啼笑因缘》同名主题歌,此歌也是香港歌坛第一首粤语剧集主题歌。同年初出茅庐的郑少秋同样在TVB剧集《烟雨蒙蒙》中出演并主唱同名主题歌。而年由许冠杰演唱的大热电影《鬼马双星》同名主题歌则更是香港乐坛的重磅炸弹,成为第一首在英国BBC电台播放的中文歌曲,在当时名震一时,也最受大家对粤语歌起源的认同。

许冠杰,是香港歌坛早期最著名歌手,他对于粤语歌曲潮流的创领与贡献是受到公认的。这位擅长翻唱国外英文歌曲的“莲花乐队”主唱,在年趁着在影视领域的成功,发表了首张粤语专辑《鬼马双星》。这张唱片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10首歌曲中有6首是原创作品,与粤剧腔加文言辞藻的老派粤语歌调形成截然差别。许式风格带着口语化的平民气,轻松诙谐的鬼马劲,改变了香港缺少本土流行音乐的现状。他的新式粤语歌,往往传达了小市民的真实生活、积极的励志倾向,以及独特而清新的情歌风格,这都成为他牢牢吸引住听众的巨大磁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粤语歌盛行和香港电视剧的推波助澜也是密不可分的。当时正逢香港电视剧黄金年代,大量粤语的电视剧出现,高收视率成就了其主题曲和插曲的迅速走红,并将这种新音乐潜移默化地植入平常百姓生活,让人喜闻乐道。郑少秋、叶振堂、关正杰、张德兰、叶丽仪、罗文、甄妮等都因演唱热门剧集的歌曲而名闻遐迩。

年代不仅是香港粤语流行曲百花齐放的年代,也是香港乐坛的巅峰全盛时期,当时香港的流行曲引领亚洲中文歌曲潮流,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人纵然不谙粤语,亦爱听粤语流行歌曲。八十年代的谭咏麟、张国荣和梅艳芳等是那个时候的乐坛巨星,他们不但开演唱会次数、场数极多,更积极参演电影,是票房保证,声色艺俱全。除了这几个超级巨星,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陈百强以至在年代至年代初红极一时的叶蒨文、林忆莲、关淑怡、陈慧娴、Beyond、达明一派及草蜢乐队都在香港乐坛大放异彩。

-年是香港粤语歌曲的鼎盛时期。香港歌坛不仅有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三大天皇巨星的辉煌,也给粤语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创造性和超强影响力。

由于利润丰厚、市场需求旺盛,当时音乐形式的多样和对主流细分市场的满足,都是无法企及的。沿袭新浪潮电子风格的“达明一派”迷离妖娆,文艺气息浓郁,使粤语歌曲具有与欧美时尚音乐接近的特质,其年的《神经》更是粤语歌坛最著名的概念专辑;摇滚乐随着Beyond、Raidas、太极的成长,在香港找到了一条走流行旋律路线的生存之道;区瑞强用他的木吉他弹奏出城市民谣的恬静。在主流风格领域也有载歌载舞的草蜢、中西合璧的林子祥、书卷气浓郁的黄凯芹、演绎都市情感的林忆莲、大家闺秀般沉稳的陈慧娴……粤语歌曲在此时向全华语地区歌迷传达着好听好看的音乐信息。

粤语来源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通用官方语——“雅言”,在汉语变迁中,粤语是最接近这种古代“普通话”的语言。粤语发音共分9声,音韵表现力上明显强于普通话,这也使粤语歌曲更“动听”,在词作上更具有中文的诗词特征。虽然文化诉求与人文倾向薄弱,但是风格多样、产出高效。

香港歌坛的繁荣,还有赖于产业链的完整与高效。通过唱片业所产生的利润,在利益链中重新分配,并催生出更大的市场和盈利可能。评奖机制就是其运作体系里极其重要的一环。香港的电视与广播媒体都有自己的流行音乐评奖节目,而其中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是由香港唯一官方电台——香港电台,协同国际唱片协会(香港会)、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香港唱片商会举办的年度十大中文金曲评选。这项已有29年历史的评奖活动,向来以公正客观闻名,有一套健全的评价与传播机制,正是它坚持不懈的推动,发掘了数百首经典曲目,使粤语歌曲成为全华语地区时尚的代表、流行趋势的引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谭张梅三大巨星引退,留下了乐坛王座真空。在争夺香港歌坛霸主的过程中,虽然张学友在歌艺上相对突出,却始终遭到刘德华、黎明、郭富城的阻击,四人的均衡演艺实力旗鼓相当并驾齐驱,经某媒体戏称为“四大天王”后,这个四分天下的舆论格局一直未被打破。他们四人在华语音乐市场里战绩彪炳,享受着全球华人对粤语歌的习惯性赞誉。

四大天王时代是粤语歌坛最后的光彩,也是商业故技遭遇市场变化的困兽之斗。四大天王在偶像化包装上的倾注远远大于在音乐上的投入,以过多的外在元素诱引着市场的审美疲劳。随着内地市场开放,尤其是97香港回归,同时加速了香港艺人对音乐的国语化改造和港澳居民的国语趋同。所有艺人都开始练习普通话,推出国语专辑。港澳地区音乐市场生态在自己的变化中发生了改变。再想依靠粤语歌曲影响力争得华语音乐的掌控权力,已越来越困难。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十年里,原籍北京的女歌手王菲,完成了从无名之辈到天后歌手的跨越,也完成了粤语到国语的回归,更完结了粤语歌坛塑造歌坛至尊的情结。香港唱片业这架原本性能优良的跑车,终于要歇下来大修改装升级了。它在雄心勃勃地试图改变世界的时候,一不小心被世界改变了。

“科技改变世界”这句口号,在唱片业领域也是感同身受,是另一番惨淡景致。进入21世纪,音乐复制与传递的便捷,改变了一个世纪以来的音乐销售模式。粤语歌曲上一次所受到的冲击可以算作市场变化,而面对这场全球性行业寒流,只能感叹世事弄人。音乐销售的颓势削弱了本土原创的数量和质量,年谭咏麟可以连出3张专辑张张大热,而如今香港一线歌手维持一年一张新碟已算成绩斐然。

香港粤语乐坛该何去何从?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果断舍弃?还是继续苟延残喘,期待有日重回当年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01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