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闸

二战时德军没有在英国登陆并非失于空战,其

发布时间:2023/2/7 17:36:14   

一、英国对德国的扶持,使希特勒对英国的感情复杂

年6月22日,继波兰战役之后,德军的闪电战又一次取得惊世骇俗的成果,万德军仅44天就全面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四国,击溃英军在内的盟军余万,俘虏万号称欧洲最强大陆军的法军,凶悍的战力让世界真正感到了害怕。

6月23日,法国投降后的第二天,德国元首希特勒站在埃菲尔铁塔前,俨然站在了世界之巅,他面朝相机却表情严峻,似乎心里并不轻松,因为下一步他将面对英国。

自年掌管德国以来,希特勒已经和英国打了7年的交道。

当年的德国,由于受“凡尔赛和约”的制约,军队人数被限制在10万以内,还不能拥有空军,那时的德国,即便想扩充更多的军队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它连给各国的赔款都无法支付,屈辱和残酷的凡尔赛条款压得德国喘不过气来,它能做的唯有苟延残喘而已,此时欧洲的任何一个中等国家,只要轻轻一碰,就可以将德国踹进万劫不复。

希特勒和德国有今天,全靠了英国人的大力扶持。

英国人先以“道威斯计划”帮助德国发展经济,再以《洛迦诺公约》允许德国重新武装,又将德国拉入国际联盟,更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提出将各国陆军数量裁剪,却将德国军队扩张一倍的方案。

正是在英国的庇护之下,德国的经济一路高歌,很快就超过了英法两国,经济的高涨使得德国有能力发展军事。年3月,希特勒开始了义务兵役制,并且建立了空军,正式将“凡尔赛和约”扔进了垃圾堆。

英国人对德国太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德国的再生父母,也是希特勒的再生父母。

在希特勒政治生涯最危险的时期,还是英国救了他。

年希特勒刚上台,正雄心勃勃要将德国带向世界征服者之路时,那位危险的邻居波兰就准备以武力赶希特勒下台,还是英国的反对帮了希特勒大忙,否则也没有他的今天。

那位英国首相张伯伦,希特勒见了他三次,每次都很轻松地将此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后很轻松地迫使他签订了《慕尼黑协定》,结果是希特勒得到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收获了这个国家丰富的矿藏,发达的工业,尤其是军工,还有36个师的军队,如此就形成了德国在战略上对波兰包围的有利态势,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希特勒可以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占波兰,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最终拿下了法国。

和英国的不解之缘,让掌握着数百万兵强马壮军队的希特勒对英国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不希望对英国动武,他希望识时务的英国和自己谈和,他可以尽量多地给英国很多优惠。

因此,拿下法国之后的希特勒,在等待英国的回复,他并没有对英国用兵的计划。

二、希特勒的好情感却被英国打了一记耳光:此时是丘吉尔英国,而非张伯伦英国

战后,德国外长里宾特洛夫证实希特勒想与英国缔结和平协定,希特勒曾对他说:

第一,他(指希特勒)说德国准备在各方面承认不列颠帝国的存在;第二,鉴于这一点,英国应承认德国是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第三,他想获得英国的殖民地;第四,元首说他致力于于英国结成长期的联盟。

可是,希特勒并不知道,此时的英国,已经不是彼时的英国了。

44天前的年5月10日,也就是在希特勒对西欧发动进攻的同一天,英国首相由张伯伦换成了丘吉尔,在6月4日敦刻尔克撤退成功后,丘吉尔就对全国人民发出了战斗的呼声:

我们将在海滩上战斗,我们将在陆地上战斗,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战斗,我们将在山里战斗;我们决不会投降。

希特勒一定没有听到丘吉尔的这番演讲,或许他以为是丘吉尔的外交辞令而不以为然,他在6月22日法国投降后,就一直等待英国妥协的回复,他对身边的约德尔上将说:

“英国人已经输掉了战争,可他们还浑然不知”;“我们得给他们点时间,然后他们就会靠过来的。”

也就是在法国投降这一天,35个师的德军复员。

希特勒耐心等待到7月6日,终于明白和英国的和谈无望,这才开始着手制定登陆英国的“海狮计划”。

三、仓促的“海狮计划”:使得德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从几个大的战役看,德国人的用兵一向计划周密而严谨:

l对波兰用兵,从年4月3日开始计划到年9月1日实施,前后花了5个月;

l对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用兵,从年10月制订计划到年5月10日实施,前后花了7个月;

l对苏联用兵,从年8月1日开始制订计划到年6月22日实施,前后花了11个月。

而反观“海狮计划”,从年7月6日开始制订计划到8月10日进行英德两国空军大会战,仅仅1个月。而两国交战的序幕,更在7月10日德国空军轰炸多弗尔海的英国船队就已经开始。

“海狮计划”的仓促,让德国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l首先,德国陆军从来没有经过两栖作战的训练;

l其次,德国没有针对英吉利海峡研制远程重型轰炸机和生产数量更多的战斗机;

l其三,在年6月签订的《英德海军协定》中,限定德国海军的总吨位为英国的35%,再加之德国海军在挪威的重大消耗,使得德国海军无法和英国抗衡,因此很难将德国陆军运送到海峡对岸。

正因为如此,在制定仓促的“海狮计划”时,德国海、陆两军吵得不可开交。

没有两栖经验的陆军,希望以大陆作战的大开大合方式,以“宽阔战线渡过”;而弱小的海军则希望以“更窄的战线”渡海;只有不知己不知彼的戈林认为,空军“可以轻而易举地消灭英国皇家空军”。

于是直到7月16日,希特勒才正式给空军下达第16号作战指令,要求“大规模消灭英国空军,使其无法再组织起任何能对登陆部队造成威胁的反击。”

如此急促而随意的计划,在于希特勒没有真正想登陆英国。

四、让德国并不上心的“海狮计划”:醉翁之意不在英国,而在苏联

希特勒之所以如此,因为他的醉翁之意,并不在英国,而在东方苏联。

年6月28日,即在法国投降后的第6天,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审核通过了在苏联边界附近集结24个师的计划。

7月13日,德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参谋长哈尔德在一份致希特勒的备忘录中提到:

“英国之所以不肯求和,其原因在于他希望寄托在俄国的身上。”

年7月21日,希特勒在陆海军最高指挥官会议上做出了在年春天入侵苏联的决定,并下令开始准备对苏作战。

7月31日,希特勒又说,英国之所以坚持抗战,就是寄希望于俄国和美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了,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会破灭。

而对英国,德国的策略只是威慑,只要英国老老实实地求和,就可万事大吉。

年6月30日,德国陆军参谋长哈德尔在日记中写道:

在英国停止斗争并让我们放手去对付东欧之前,我们也许应当再一次对它显示我们的实力。

而此时德国对英国显示实力的最好方式,就是大不列颠空战。

8月13日,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进行了“鹰日”的大空袭,至此,英德两军的大空战正式开始。

五、英国人以举国之力应对漫不经心的海狮

与德国人漫不经心的“海狮计划”相反,英国人用了举国之力。

1、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空战一开,英国便没有了前线后方,他们经受着猛烈空袭所带来的空前苦难,被尖利的轰炸机呼啸声搞得筋疲力尽。

而在如此的筋疲力尽之下,他们还要振奋精神进行战时生产,他们要开垦土地,要生产军火武器,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妇女们填补了男人们的真空,她们走出家庭,扛起了平常由男人们担当的重活和累活。

为了服从国家对劳动力的全面调配,平日习惯了优越生活的英国人,不得不承受“妻离子散”的生活:

对儿童进行预防性疏散;住房被炸毁,不得不到能收容他们的地方去栖身;劳动力全部按地区重新分配;在遥远的海外战场服役的军人与妻子的长期分离,对家庭最起破坏作用的是,征召已婚妇女参加民工队,使她们离开家庭,离开子女。

人民为了胜利做出重大牺牲,而国家也不亏待自己的人民,在战时如此恶劣的环境下,英国的各项公共服务做得依然很好:

在惊人的困难环境下,公共卫生工作仍然做得那么好,配给的各种食物安排得那么适当,所以在整个战争时期,人民的健康情况一直都出人意外地良好。

2、以天时地利的装备应对德国空军

英国的“喷火”和“飓风”式战斗机,相比德国的标准飞机“梅塞施密特”E型和型,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

“喷火”和“飓风”式战斗机在速度、俯冲和爬升方面不如德国飞机,可是应对德国飞跃英吉利海峡的远程作战,“喷火”和“飓风”有着转弯技术上的灵活机动,这使得空战时,德国空军很难锁定并击中它们。

更重要的时,德国飞机携带的全部燃油仅够飞行一个多小时,可是来回英吉利海峡就要花费40分钟,这使得德国飞机在英国领空范围十分有限,而且相对集中,被形容为“一条被拴上了锁链的狗”,也使得以逸待劳的英国飞机能够形成局部以多打少。

3、英国空军享有雷达和密码优势

在德国空军顽固的拒绝使用雷达时,英国空军将雷达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英国沿着其南部和东部的海岸线建立了由29座雷达站组成的雷达网。这些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超过公里,一旦德国空军的飞机编队穿越英国的海岸线,英国空军就开始跟踪它们。

英国对雷达的使用,使得英国和德国双方飞行员有截然相反的感受。

德国空军王牌飞行员阿道夫.加兰中校抱怨:

“当我们和敌军接触时,我们手上的情报已经是三小时前的情况了,而英国人知道的却是仅仅若干秒前的情况。”

英国空军飞行员麦克斯.艾特肯中校认为:

“(雷达)它使我们没有浪费一滴汽油,一丝精力,一秒时间。”

同时,英国还破解了德国高度机密的密码“恩尼格玛”,从而对德国空军的整体行动了如指掌。

4、英国空军的战术优势

战前,德国空军有3个航空队大约架轰炸机和架战斗机,这些航空队分布在法国北部、荷兰和比利时的超过50个空军基地,位置分散,而且相互之间缺乏协调。

英国虽然有不到架战机,各飞行基地“分布紧凑,位置集中,以逸待劳”,而且形成了纵深配置的防线。

占有数量优势的德军,在战术上对英军却毫无优势。

不过,德军毕竟家底雄厚,在和英军比消耗方面远远胜出,空战后一个月之内,英国飞机的战损数量已经超过生产数量,英国岌岌可危。

5、坚忍的英国等来了希特勒的战略错误

正当英国“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机的产量已经无法弥补损失的数量时,希特勒犯下一个严重错误。

8月24日,两名在晚上飞行迷航的德国轰炸机飞行员把炸弹投在了英国首都伦敦市,作为报复,英国皇家空军轰炸了德国首都柏林市郊区。

9月5日,暴怒的希特勒下令改变基本战略,将德国空军的攻击重点从英军的机场转移到伦敦市区。

希特勒这一决定挽救了英国,“英国皇家空军战斗机的损失数量开始低于生产的产量”。

如此,英国空军的人员和飞机压力骤然减轻,又迅速壮大起来,在随后9月15日的大规模空战中,英国击落58架德国飞机,自身仅损失28架,这一天在战后被定为“不列颠空战日”。

这一天之后,希特勒终于认识到对英国空军的失败,他于9月17日下令推迟实施“海狮计划”,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海狮计划”得以无限期延长,一直到年5月,德国空军转移到东线后,鼓噪一时的“海狮计划”终于销声匿迹。

六、“海狮计划”失败的本质

希特勒对英国“海狮计划”的失败,首先,在于希特勒没有做好武力征服英国的准备,而希特勒不愿意武力征服英国,本质又在于希特勒本人对英国的复杂情感和对苏联的用兵战略。

到了后期,“海狮计划”更成了希特勒掩盖其对苏联用兵的烟幕,如年2月15日,为了隐藏“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元帅凯特尔特别要求:“加深即将入侵英国这一印象。”

因此德国对英国的战争机器并没有全面运转,其结果,就是导致空军缺乏远程轰炸机和远程战斗机,海军缺乏战舰,陆军又缺乏两栖训练。

其次,在于英国的绝不屈服。英国以举国之力坚忍不拔的抵抗,付出了重大牺牲,终于使得希特勒的企图破产,而英国的不屈服,不仅仅是对世界反法西斯的贡献,更是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

正如年8月20日丘吉尔一语双关的说:“从没有如此少的人对如此多的人做出如此大的贡献。”真实道出了在欧洲大陆盟国陆续失败的背景下,英国以一国之力在逆境中取得的重大胜利。

事实上,正是英国首先制止住了纳粹德国在全世界的进军步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9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