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真空闸 >> 真空闸优势 >> 地面推进迟缓空中损失严重,俄若想避免重蹈
俄乌战争已经打了两周多了。从战端刚开的震惊与刺激的情绪中回过味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不难发现有些违和之处:除了偶尔划过天空的导弹焰火,俄乌战争似乎没有那么浓烈的现代化意味。无人机应该是现代战争中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近年引人注目的战争与地区冲突中,无人机也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在这次俄乌战场上,无人机似乎并没有发挥出以往的威力,地面单位才是进攻的绝对主力。其实俄罗斯非常需要无人机,但限于能力,只能用非常传统的战术,最终导致战斗效能打了折扣。
一架乌军的TB-2无人机攻击俄军的9K“山毛榉”防空导弹
俄罗斯没有大规模运用无人机导致地面和空中损失严重
类比以往的战例,如果俄罗斯能够投入大量无人机加入战局,无疑会对战局带来非常大的有利影响。而且目前来看俄罗斯并没有发起大规模进攻,一鼓作气击溃乌军的打算,并掌握住了制空权为无人机的活动开辟了良好的环境。恰恰是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出动无人机才能带来更大的收益。
TB-2无人机
阿塞拜疆的无人机击毁了大量的亚美尼亚地面装备和人员
在去年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冲突中,阿塞拜疆之所以能够在冲突中占据优势,主要是使用了土耳其的TB-2无人机。在双方均无制空战机夺取制空权的情况下,阿塞拜疆成功地使用无人机趁着制空权真空收了一大波人头,击毁了大量的亚美尼亚地面装备,包括坦克,火炮和防空导弹,甚至人员也被无人机杀伤。而此次俄罗斯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如果大量投入无人机的收益只增不减。
被乌军伏击的俄军装甲部队
现在俄罗斯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兵力不足。以不到20万的部队进攻面积相当于三到四个河南省的乌克兰,不仅难以填满战场正面导致进攻乏力,后方占领区也会拖住大量留守兵力,最终无论如何也会以陷入僵持而告终。而无人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接替这些工作,省出可观的兵力用于调配。在目前已经掌握了乌克兰上空制空权的情况下,如果能撒开数十架长航时无人机,以轮班形式在乌克兰上空寻猎,后方的留守工作可被部分取代,前沿的侦察工作也能得到缓解。前线紧张的兵力也能最大程度地得到集中,攥成拳头发起进攻。
被击中的乌克兰弹药车
曾经有人提出过无人机是破局游击战的唯一希望,游击战之所以难破解就是因为它要求进攻方投入大量兵力执行监视留守任务导致机动兵力不足。但战事进行至今,俄罗斯方面在战事过了两周,才在局部作战中使用无人机。最近,俄军出动无人机成功击中了乌军正在集结的弹药运输车,从画面中看到,俄军的无人机成功击中乌军车辆和人员,可见无人机发挥的作用还是明显的。
被击落的苏-30SM战机
除了地面作战,无人机的使用还会间接影响空中作战,由于精确制导武器数量的严重不足,俄罗斯不得不以一种非常奇异的方式进攻:在飞机低空投放高阻铁炸弹和武装直升机发射火箭弹的掩护下,地面部队缓慢推进。这宛若上个世纪战争的场面真切地发生在了年的俄乌战场上。这种战术的后果是惨痛的,低空轰炸的固定翼飞机和近距发射火箭弹的武装直升机是“毒刺”、“针”这些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绝佳目标,甚至高射炮、重机枪也能构成威胁。因此才有了损失多达10架战机,被称为俄空天军“灾难性一天”的3月5日。而这些任务大多是无人机可以代劳的。
被击落的俄军苏-25战机
3月5日被击落了苏-30SM和苏-34战斗机,因为低空飞行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一般而言处于正常飞行高度的固定翼飞机不可能受到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威胁。空中支援的低效直接影响了地面部队的推进。在未能对敌人有生力量进行彻底清除,对敌情报也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在有限的近距空中支援下让地面部队硬着头皮摸索推进。
一辆被乌军击毁的T-72B3坦克
3月份以来仅在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被击毁或被俘获的装甲车辆,每天就会有10余辆之多。没能提前将乌军打散失去战斗力,也没有长航时无人机在俄军头顶24小时监视打击保障地面部队安全。结果就是仍有战斗力的乌军能有效地化整为零,与俄军展开以消灭有生力量为目的的游击战,俄军的推进速度被大大迟滞。就在3月11日,乌军在公路边埋伏的小股部队,将俄军一辆坦克击毁。这个时候,俄军需要无人机搭载红外热成像设备,提前侦察路况,对已经埋伏好的反坦克和防空小组提前进行侦察或者打击,这样就会大大减少被伏击带来的损失。
俄军无人机发展无力的原因
“前哨”无人机,俄罗斯的第一型国产无人机,其实是通过以色列转让技术实现了“搜索者”MkⅡ无人机的国产化
俄军之所以无法大量将无人机投入到乌克兰战场上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手头根本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无人机。虽然近年俄罗斯公布了许多新型无人机,诸如“猎人”隐身无人攻击机、“牵牛星”重型无人机、“前哨”无人机等。但这些无人机要么只是概念,要么还在测试,鲜有具有实用性且能批量生产的。这可能与一般人的印象大相径庭,继承了苏联的航空工业,能研发出苏-35、苏-57这样性能优异的战斗机的俄罗斯为何会在无人机发展上处于落后地位呢?根本原因是两个方面:经济疲软,技术水平不足。
俄罗斯猎户座无人机,在本次战事中也流出了几段打击视频,但数量没有那么多算是较新的装备。自从年吞并克里米亚以来,俄罗斯原本稳中向好的经济增长趋势突然在年成了1.97%的负增长。从那以后一直到今天,俄罗斯的GDP也没有恢复到年的水平,长期与韩国处于一个段位。年以后,俄罗斯的军费常年保持在亿美元到亿美元之间这个区间,相比之下美国军费在0亿美元以上,中国去年军费为亿美元。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俄罗斯也能算得上是一流国家,但其经济实力却让一流国家的架子摇摇欲坠。
而这些捉襟见肘的军费还要优先保证核武器、战略打击能力方面的供应。因为俄罗斯常规力量的衰败是难以逆转的,在四面皆敌的情况下,核武器是俄罗斯赖以生存的最后底牌。最终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在核潜艇、洲际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等方面开发极为积极,而常规军事力量上往往是缝缝补补,凑合度日,很多时候基本的训练、日常的装备保养也无法得到保证,发生火灾等事故更是家常便饭。在这种情况下谈新装备的研发就更难了。
像当初库兹涅佐夫号所遇到的起火、吊机倒塌这类事故在俄军中屡见不鲜,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保养不善
技术上的落后是俄罗斯无法制造出理想中的先进无人机的第二个障碍。以雷达系统为例,中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在自己的舰艇或飞机上应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而俄罗斯即使是在较新的苏-35上所使用的仍然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这就是微电子工业上的发展缓慢所导致。而无人机恰好对通信、传感器、微电子、人工智能等这些新型技术依赖极大。在克里米亚事件之前,俄罗斯在电子设备上严重依赖西方进口。而西方采取了制裁措施后,自己也一时半会无法实现国产化,最终导致受制于人。
小结
中国彩虹-5无人机
俄罗斯当前在战场上所面临的问题急需一种长时高效无人机来解决。但以俄罗斯既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现成装备,也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解决有无问题。在暂时无法凭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向中国寻求引进无人机或许会是一个可行的选择。毕竟我国的无人机发展飞快,从察打一体无人机到隐身无人机,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并且彩虹4这类无人机已经出口很多,如果俄军引进像彩虹-5这类无人机,会在短时间没提升自身作战能力。
俄罗斯“猎人”隐身无人战斗机
不过像俄罗斯这样的军工大国,本身就具备着很强的装备研发能力,目前只是因为经济的因素,不能够大量采购先进的装备。话又说回来,能够进口武器,花钱买不来现代化的军队,也无法解决长期问题。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仍需要俄罗斯自己的科研人员去解决,采购一些特殊装备来弥补此次战争中总结的教训。